设计模式-行为型模式
设计模式是对大家实际工作中写的各种代码进行高层次抽象的总结,其中最出名的当属 Gang of Four (GoF) 的分类了,他们将设计模式分类为 23 种经典的模式,根据用途我们又可以分为三大类,分别为创建型模式、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。
行为型模式(Behavioral Patterns):主要用于描述对象之间的通信和责任分配,包括多个不同的模式,如“策略模式”、“模板方法模式”、“观察者模式”、“迭代器模式”、“职责链模式”、“命令模式”、“访问者模式”、“备忘录模式”和“解释器模式”等。这些模式通常用于实现不同的算法、流程和通信方式,以实现系统的更高灵活性和可维护性。
参考文章:
模板模式
基本介绍
- 模板方法模式(Template Method Pattern),又叫模板模式(Template Pattern),在一个抽象类公开定义了执行它的方法的模板。它的子类可以按需要重写方法实现,但调用将以抽象类中定义的方式进行
 - 简单说,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,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,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,就可以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
 
实现方式:抽象类有一个模板方法和其他行为方法,模板方法按流程调用各行为方法(抽象或非抽象);具体子类重写抽象的行为方法。
模板方法模式的角色和职责
AbstractClass抽象类中实现了模板方法,定义了算法的骨架,具体子类需要去实现其抽象方法或重写其中方法ConcreteClass实现了抽象方法,已完成算法中特定子类的步骤
注意事项和细节
- 基本思想:算法只存在于一个地方,也就是在父类中,容易修改。需要修改算法时,只要修改父类的模板方法或者已经实现的某些步骤,子类就会继承这些修改
 - 实现了最大化代码复用。父类的模板方法和已实现的某些步骤会被子类继承而直接使用
 - 既统一了算法,也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。父类的模板方法确保了算法的结构保持不变,同时由子类提供部分步骤的实现
 - 不足之处:每一个不同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子类实现,导致类的个数增加,使得系统更加庞大
 - 一般模板方法都加上final关键字,防止子类重写模板方法
 - 使用场景:当要完成在某个过程,该过程要执行一系列步骤,这一系列的步骤基本相同,但其个别步骤在实现时可能不同,通常考虑用模板方法模式来处理
 
模板模式解决豆浆制作问题
编写制作豆浆的程序,说明如下:
- 制作豆浆的流程选材 → 添加配料 → 浸泡 → 放到豆浆机打碎
 - 通过添加不同的配料,可以制作出不同口味的豆浆
 - 选材、浸泡和放到豆浆机打碎这几个步骤是一个模板方法,对于制作每种口味的豆浆都是一样的
 - 请使用模板方法模式完成
 
说明:因为模板方法模式比较简单,很容易就想到这个方案,因此就直接使用,不再使用传统的方案来引出模板方法模式
1  | // 抽象方法  | 
客户端调用模板方法
1  | SoyaMilk peanutSoyaMilk = new PeanutSoyaMilk();  | 
钩子方法
在模板方法模式的父类中,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方法,它默认不做任何事,子类可以视情况要不要覆盖它,该方法称为“钩子”
用上面做豆浆的例子来讲解,比如,我们还希望制作纯豆浆,不添加任何的配料,请使用钩子方法对前面的模板方法进行改造
抽象类和具体类
1  | // 抽象模板类  | 
客户端,测试钩子方法
1  | SoyaMilk pureSoyaMilk = new PureSoyaMilk();  | 
Spring 框架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抽象类
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.java中有一个refresh()方法就是模板方法,它用于根据流程调用aop代理创建、bean生命周期初始化、属性注入等启动并初始化Spring应用上下文的方法。
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抽象类是ApplicationContext接口的一种默认实现,提供了一些通用的应用上下文功能,同时也为其他具体的应用上下文实现类提供了一些可扩展的方法。
应用上下文:负责管理各种bean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,并对它们进行生命周期的管理。

1  | // 模板方法  | 
JUC包下的AQS抽象队列同步器
AQS是基于模板方法模式进行设计的。锁的实现类需要继承AQS并重写它指定的方法。
AQS的模板方法将“管理同步状态的逻辑”提炼出来形成标准流程,这些方法主要包括:独占式获取同步状态、独占式释放同步状态、共享式获取同步状态、共享式释放同步状态。
AQS(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抽象队列同步器):
AQS是实现锁或者其他同步器(用于协调线程之间对共享资源的访问)的核心框架。AQS是一个抽象类,在JUC.locks包下,它通过内部的状态变量和同步队列来实现线程的同步(允许多个线程协作共享访问共享资源)。很多锁和同步器都是基于AQS实现的。ReentrantLock,ThreadPoolExecutor,CountDownLatch等都是基于AQS实现。
ReentrantLock:可重入锁,同一个线程在持有锁的情况下,可以重复地获取该锁,无需等待,只需记录重入次数。能防止死锁,因为不用线程自己等待自己释放锁。是Lock接口的实现类。可以通过构造参数true或false指定公平锁或非公平锁,可以通过newCondition()方法创建多个Condition对象分组唤醒等待线程。
公平锁:按加锁顺序获取锁。线程竞争锁时判断AQS队列里有没有等待线程,有就加入队尾。
非公平锁(默认):可能某个线程会不断获取锁,牺牲公平的情况下提高了效率。不管AQS队列里有没有等待线程,都会先尝试获取锁;如果抢占不到,再加入队尾。如果线程刚好在上个线程释放时拿到锁,就不用像公平锁那样还要阻塞等待、放队尾、唤醒,这些操作涉及到对内核的切换,对性能有影响。
Condition对象:用于线程间通信,通过await()和signal(),signalAll()让线程等待或唤醒。通常用lock锁创建Condition对象,即lock.newCondition();
CountDownLatch:计数器,它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完成操作后再执行。countDown()方法让计数器减一,await()方法阻塞当前线程直到计数器减为0。
ThreadPoolExecutor。
state变量和等待队列:
- state变量:在AQS中,volatile类型的state变量表示锁的状态,通过CAS原子操作这个状态变量来保证线程安全。初始是0,代表没拿到锁,1代表拿到锁。
 - 同步队列:在AQS中,FIFO(先入先出)队列用来管理等待锁的线程,队列每个节点记录等待锁的线程的地址、状态、等待锁的条件。先入先出确保同步器的公平性,也就是先等待的线程先获得锁。队列底层是双向链表。
 
实现线程同步的原理:线程通过CAS原子性修改state变量,修改成功则获得锁,失败则插入队尾等待。
基于模板方法:AQS是基于模板方法模式进行设计的。锁的实现类需要继承AQS并重写它指定的方法。
模板方法:抽象类有一个模板方法和其他行为方法,模板方法按流程调用各行为方法(抽象或非抽象);具体子类重写抽象的行为方法。
观察者模式
天气预报需求
具体要求如下:
- 气象站可以将每天测量到的温度,湿度,气压等等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出去(比如发布到自己的网站或第三方)
 - 需要设计开放型 API,便于其他第三方也能接入气象站获取数据
 - 提供温度、气压和湿度的接口
 - 测量数据更新时,要能实时的通知给第三方
 
天气预报需求方案之普通方案
WeatherData类
通过对气象站项目的分析,我们可以初步设计出一个天气数据类WeatherData类
- 通过
getXxx方法,可以让第三方接入,并得到相关信息 - 当数据有更新时,气象站通过调用dataChange()去更新数据,当第三方再次获取时,就能得到最新数据,当然也可以推送
 
CurrentConditions(当前的天气情况)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气象局的网站
代码示例
1  | // 当前的天气情况:可以理解成是气象局的网站  | 
客户端调用
1  | // 创建气象网站对象  | 
问题分析
- 其他第三方接入气象站获取数据的问题
 - 无法在运行时动态的添加第三方(如xx网站)
 - 违反
OCP原则 => 观察者模式 
在WeatherData中增加第三方时,都需要创建对应的第三方公台板对象并加入到dataChange()方法中,既不是动态加入,也不利于维护
观察者模式介绍
观察者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(用于描述对象之间的通信和责任分配),它定义了对象之间一对多的依赖关系,使得当主题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,所有依赖于它的观察者对象都能够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。该模式的核心是抽象对象与观察者之间的耦合度达到了最小化,从而使系统更加灵活且易于扩展。
实现方法:
- 主题对象实现主题接口的注册、移除、通知方法,并管理资源和观察者列表;
 - 观察者对象实现观察者接口的更新方法,并管理资源;
 - 主题对象通知方法:遍历观察者列表执行更新方法。
 
在观察者模式中,主题对象(也称为被观察者)维护一个观察者列表,并提供方法用于添加、删除和通知观察者。当主题状态发生改变时,它会遍历观察者列表并调用每个观察者的更新方法,从而通知它们状态已经改变。
- 主题接口:有注册、移除和通知功能;
 - 主题实现类:实现主题接口,管理资源和观察者列表;
 - 观察者接口:发起更新资源请求;
 - 观察者实现类:发起更新资源请求、使用资源
 
优点:
- 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度,因为主题对象不需要知道观察者的具体实现,只需要知道观察者实现了一个特定接口即可。
 - 可以动态扩展观察者列表,方便灵活。
 - 实现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,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。遵守了ocp原则(开闭原则:对扩展开放,对修改关闭)。
 
缺点:
- 当观察者过多时,通知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,会影响系统的性能。
 - 如果观察者与主题对象之间存在循环依赖,可能会出现死循环。
 
观察者模式在Java中的应用非常广泛,例如Swing中的Listener、Servlet中的Listener、Spring中的事件监听、JDK的Observable等等。
观察者模式优化天气预报案例
Subject接口:主体接口,有注册、移除和通知功能;
WeatherData类:主体实现类,实现Subject接口,聚合观察者列表,管理天气信息和观察者列表;
Observer接口:观察者接口,发起更新天气信息请求;
CurrentCondition类:观察者实现类,发起更新天气信息请求和使用天气
主题Subject
1  | // 主体对象接口,有注册、移除和通知功能;  | 
观察者对象Observer
1  | // 观察者接口,发起更新天气信息请求;  | 
调用测试
1  | // 创建气象网站对象  | 
观察者模式的好处
- 观察者模式设计后,会以集合的方式来管理用户
Observer,包括注册、移除和通知 - 这样增加观察者(新的公告板)时,就不需要去修改核心类
WeatherData不会修改代码,遵守了 OCP 原则(开闭原则) 
新增SinaWebSite和BaiDuWebSite两个三方网站,接口气象局。此时三方只需实现相应接口即可,WeatherData不需要有任何的改变
1  | // 新增的三方观察者对象——新浪网  | 
调用测试
1  | // 新增三方气象网站,只需注册即可  | 
当三方网站不再需要时,只要做相应的移除即可
1  | // 移除气象网站  | 
JDK 的Observable类和Observer类
JDK提供观察者模式基础功能的主题抽象类和观察者接口:
Observable抽象类
JDK中的Observable抽象类可作为实现观察者模式的一种工具,用于构建主题(被观察者)对象,并且可将多个观察者对象添加到主题。主题发生变化时,调用Observable类的notifyObservers()方法,可以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进行更新,从而实现一对多依赖关系。
Observable类的主要作用是简化观察者模式的实现过程,将观察者模式的基础部分已经实现,程序员只需要编写具体的业务逻辑即可。addObserver()、deleteObserver()和notifyObservers()。
但需要注意,JDK中的Observable类并不是非常灵活和易于扩展,它只提供了简单的实现方式。因此,在实际的项目中有时会采用其他方案实现观察者模式,例如使用事件模型、Spring框架中的ApplicationEvent等。
总之,JDK中的Observable类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支持观察者模式的实现,它简化了观察者模式的编写,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但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实现方案。
Observer类
Observer即观察者接口,具有update()方法
1  | public class Observable {  | 
责任链模式
责任链模式类似一个链表,每个具体处理人层层判断对请求的处理权限,没权限的话把请求交给下一个具体处理人。
抽象处理人:成员变量是资源和下一个抽象处理人,通过setNext()设置下一个抽象处理人(后面会多态形式传参具体处理人),通过process()方法处理资源。
具体处理人:层层判断处理权限,没权限的话把请求交给下一个具体处理人,有权限就process()方法处理资源。
测试方法:创建每个具体处理人对象,通过setNext()按处理人权限把每个对象串起来。
传统方案,OA系统的采购审批项目
学校 OA 系统的采购审批项目,需求是
采购员采购教学器材
如果金额小于等于 5000,由教学主任审批(0 < x ≤ 5000)
如果金额小于等于 10000,由院长审批(5000 < x ≤ 10000)
如果金额小于等于 30000,由副校长审批(10000< x ≤ 30000)
如果金额超过 30000 以上,有校长审批(30000 < x)
传统方案解决 OA 系统审批问题分析
传统方式是:接收到一个采购请求后,根据采购金额来调用对应的Approver(审批人)完成审批
传统方式的问题分析:客户端这里会使用到分支判断(比如switch)来对不同的采购请求处理,这样就存在如下问题
- 如果各个级别的人员审批金额发生变化,在客户端的也需要变化
 - 客户端必须明确的知道有多少个审批级别和访问
 
这样对一个采购请求进行处理和Approver(审批人)就存在强耦合关系,不利于代码的扩展和维护
解决方案:职责链模式
职责链模式基本介绍
职责链模式(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),又叫责任链模式: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。
- 这种模式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
 - 职责链模式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。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,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,依此类推。如果最后接收者也无法处理,就返回“无法处理”,或者抛出异常。
 
原理类图

职责链模式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,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
将这个对象连成一条链,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,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。
- Handler抽象处理者:是一个抽象类或接口,里面包含一个处理请求的抽象方法,和另外一个Handler作为成员变量。Handler依赖请求,客户端把请求发给Handler。上面案例里每个审批者抽象的接口是Handler。
 -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:是Handler的实现类,处理自己负责的请求,同时可以访问它的后继者(即下一个处理者) ;如果可以处理请求,则进行处理,否则交给后继者去处理,从而形成一个职责链。上面案例里每个审批者都是一个具体处理者。
 - Request请求:含有很多属性,表示一个请求。上面案例里采购员采购是一个请求。
 
注意事项和细节
- 将请求和处理分开,实现解耦,提高系统的灵活性
 - 简化了对象,使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,对象自己不知道下一个结点是谁(迪米特法则/最少知道原则)
 - 性能会受到影响,特别是在链比较长的时候,因此需控制链中最大节点数量,一般通过在
Handler中设置一个最大节点数量,在setNext()方法中判断是否已经超过阀值,超过则不允许该链建立,避免出现超长链无意识地破坏系统性能 - 调试不方便。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,调试时逻辑可能比较复杂
 - 最佳应用场景: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时,比如:多级请求、请假 / 加薪等审批流程、Java Web 中 Tomcat 对
Encoding的处理、拦截器 
职责链模式解决 OA 系统采购审批项目
购买请求类:有id和价格两个成员变量。
1  | // 采购申请类  | 
抽象审批人类:成员变量有姓名和下一个抽象审批人,方法有处理请求。
1  | // 抽象审批人对象  | 
具体审批人对象:主任、院长等具体审批人,继承抽象审批人,实现处理请求的方法,如果请求中金额自己能审批则审批,如果金额不能审批则把请求交给下一个具体人。
1  | // 教学主任审批人  | 
测试代码
1  | // 创建一个请求。id是1,价格是31000.0f  | 
职责链模式在 SpringMVC 框架应用的源码分析
SpringMVC中HandlerExecutionChain类就使用到了职责链模式
首先,需要回顾下SpringMVC基本的请求流程,如下图所示

首先,当用户会发起一个request请求到后台,这个request请求首先会经过DispatcherServlet,DispatcherServlet对象首先会遍历接收到的HandlerMapping集合,然后再找到对应的HandlerMapping集合,并得到HandlerExecutionChain对象。这个HandlerExecutionChain对象内部包含了一些拦截器。拿到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过后,有以下几个操作
首先会调用
HandlerInterceptor中的preHandle()方法然后会调用
HandlerInterceptor中的postHandle()方法最后会调用
HandlerInterceptor中的afterCompletion()方法
现在对SpringMVC进行源码分析,首先需要引入SpringMVC相关依赖
1  | <properties>  | 
接下来,探究其如何调用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中的这三个方法
在DispatcherServlet中找到doDispatch()方法,发现该方法中定义了一个HandlerExecutionChain对象
源码分析mappedHandler是如何调用preHandle()、postHandle()和afterCompletion()三个方法:
1
2
3
4
5
6
7
8
9
10if(!mappedHandler.applyPreHandle(processedRequest, response)){
return;
}
// Actually invoke the handler.
mv = ha.handle(processedRequest, response, mappedHandler.getHandler());
if(asyncManager.isConcurrentHandlingStarted()){
return;
}
applyDefaultViewName(processedRequest,mv);
mappedHandler.applyPostHandle(processedRequest,response, mv);在后续的代码逻辑中,调用了getHandler()方法,接收一个processedRequest请求对象作为参数,得到初始化的HandlerExecutionChain对象
1
2
3
4
5
6
7
8
9
10try {
processedRequest =checkMultipart(request);
multipartRequestParsed =(processedRequest !=request);
// Determine handler for the current request
mappedHandler = getHandler(processedRequest);
if (mappedHandler == nulll mappedHandler.getHandler()== null) {
noHandlerFound(processedRequest,response);return;
}
// ...
}最终找到两段代码,很像上述所说的preHandle()和postHandle()两个方法
1
2
3
4if (!mappedHandler.applyPreHandle(processedRequest, response)) {
return;
}
mappedHandler.applyPostHandle(processedRequest, response, mv);首先会执行mappedHandler的applyPreHandle()方法:如果返回为false,则判断成立,后续代码不再执行;否则继续往下执行,调用mappedHandler的applyPostHandle()方法
先看下
applyPreHandle()方法的源码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boolean applyPreHandle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) throws Exception {
HandlerInterceptor[] interceptors = getInterceptors();
if (!ObjectUtils.isEmpty(interceptors)) {
for (int i = 0; i < interceptors.length; i++) {
HandlerInterceptor interceptor = interceptors[i];
if (!interceptor.preHandle(request, response, this.handler)) {
triggerAfterCompletion(request, response, null);
return false;
}
this.interceptorIndex = i;
}
}
return true;
}applyPreHandle方法内部首先会拿到一组interceptors拦截器,当拦截器数组不为空时,进行如下处理:- 首先对
interceptors拦截器进行了for循环遍历,拿到每一个具体的interceptor拦截器 - 接着调用了
interceptor的preHandle()方法,如果返回false,则执行triggerAfterCompletion()方法并进行return,此方法结束;否则继续执行相关处理 
- 首先对
 接着看下
triggerAfterCompletion()方法的源码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void triggerAfterCompletion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, Exception ex)
throws Exception {
HandlerInterceptor[] interceptors = getInterceptors();
if (!ObjectUtils.isEmpty(interceptors)) {
for (int i = this.interceptorIndex; i >= 0; i--) {
HandlerInterceptor interceptor = interceptors[i];
try {
interceptor.afterCompletion(request, response, this.handler, ex);
}
catch (Throwable ex2) {
logger.error("HandlerInterceptor.afterCompletion threw exception", ex2);
}
}
}
}其中逻辑跟applyPreHandle()方法很相似:先对一组interceptors拦截器进行遍历,再执行interceptor单个拦截器的afterCompletion()方法
最后看下applyPostHandle()方法的源码
1
2
3
4
5
6
7
8
9void applyPostHandle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, ModelAndView mv) throws Exception {
HandlerInterceptor[] interceptors = getInterceptors();
if (!ObjectUtils.isEmpty(interceptors)) {
for (int i = interceptors.length - 1; i >= 0; i--) {
HandlerInterceptor interceptor = interceptors[i];
interceptor.postHandle(request, response, this.handler, mv);
}
}
}其中逻辑跟上述方法也基本一致:先对一组interceptors拦截器进行遍历,再执行interceptor单个拦截器的postHandle()方法。
总结
- SpringMVC请求的流程图中,执行了拦截器相关方法,如interceptor.preHandler()
 - 在处理SpringMVC请求时,使用到职责链模式和适配器模式
 - HandlerExecutionChain:主要负责请求拦截器的执行和请求处理,但是本身不处理请求,只是将请求分配给 链上注册处理器 执行。这是职责链实现方式,减少职责链本身与处理逻辑之间的耦合,规范了处理流程
 - HandlerExecutionChain:维护了Handlerlnterceptor的集合,可以向其中注册相应的拦截器
 
职责链模式在Sentinel中的应用
责任链模式:sentinel在内部创建了一个责任链,责任链是由一系列ProcessorSlot接口的实现类组成的,每个ProcessorSlot对象负责不同的功能,外部请求想要访问资源需要责任链层层校验和处理。每个具体处理人有权限(例如配置过降级规则DegradeSlot有权限)则校验,没权限则交给下一个具体处理人。只有校验通过才可以访问资源,如果校验失败,会抛出BlockException异常。
校验顺序:降级、黑白名单、构建ClusterNode对象(统计QPS,RT等)、校验QPS,RT等、流控、打印日志
ProcessorSlot接口(抽象处理人):是一个基于责任链模式的接口,定义了一个entry()方法,用于处理入口参数和出口参数的限流和降级逻辑;一个exit()方法,用于将权限交给下一个抽象处理人(实际会传参具体处理人)。
ProcessorSlot实现类(具体处理人):
- DegradeSlot:用于服务降级。如果发现服务超时次数或者报错次数超过限制,DegradeSlot将禁止再次访问服务,等待一段时间后,DegradeSlot试探性的放过一个请求,然后根据该请求的处理情况,决定是否再次降级。
 - AuthoritySlot:黑白名单校验,按照字符串匹配,如果在黑名单,则禁止访问。
 - ClusterBuilderSlot:构建ClusterNode对象,该对象用于统计访问资源的QPS、线程数、异常、响应时间等,每个资源对应一个ClusterNode对象。
 - SystemSlot:校验QPS、并发线程数、系统负载、CPU使用率、平均响应时间是否超过限制,使用滑动窗口算法统计上述数据。
 - StatisticSlot:用于多维度(入口流量、调用者、当前被访问资源)统计响应时间、并发线程数、处理失败个数、处理成功个数等。
 - FlowSlot:用于流控,可以根据QPS或者每秒并发线程数控制,当QPS或者并发线程数超过设定值,便会抛出FlowException异常。FlowSlot依赖于StatisticSlot的统计数据。
 - NodeSelectorSlot:收集资源路径,并将这些资源的调用路径,以树状结构存储起来,用于根据调用路径来限流降级、数据统计。
 - LogSlot:打印日志。
 




